一家之言丨去除噪音,“苏超”才是中国足球本该有的样子
最高上座人数破6万,相关话题屡屡登顶热搜,很难想象在中国足球当前环境之下,这些词汇竟然指向的是一个省级行政单位下的城市足球联赛——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关注度持续飙升,带来的必然是铺天盖地的讨论。
这层讨论在持续的发酵之下,逐渐变了味。有人认为,“苏超”水平太低,不及中乙甚至中冠;有人认为,“苏超”爆火不假,但参与的都是伪球迷或是根本不看球的吃瓜群众。同样,也有人认为,“苏超”的纯粹,远胜于国内职业联赛;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态度和表现,远不及“苏超”球队。关于苏超的讨论,形成了两极化。
然而,“苏超”和中国职业联赛本就不该是中国足球的对立面,社会足球、职业足球反而都是中国足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超的爆火绝不是偶然因素,因为它真正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生活。职业足球也不该被贬低,因为它真正代表了中国足球金字塔的塔尖。
如今对于“苏超”和中国职业联赛的讨论火药味十足的原因之一,是两者部分受众群体在混淆社会足球和职业足球的概念。而这样的混淆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对于“苏超”的过度宣传,以及对职业足球乃至国家队的失实评价所致。所以,真正的“苏超”该是什么样的呢?人们又为什么会喜欢它呢?
真正的苏超,是职业球员和社会上的业余球员共同的舞台;是10元左右的低价门票;是13个城市座无虚席的看台,和为家乡而战的激情呐喊;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比起外界的噪声,真正沉浸在苏超赛场里的观众,一定都是发自内心参与的。因此,无论“苏超”究竟是不是“披着足球外衣”的文旅项目,它都能真正让江苏13市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并走进球场观赛。而“苏超”也正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慢慢融入江苏人民的生活。
中国幅员辽阔,但职业联赛所能覆盖的地区范围十分有限,很多球迷所在的地区没有职业俱乐部。即便当地拥有职业俱乐部,因竞技、文化等因素,球迷也未必会对其产生归属感。而“苏超”每支球队都代表着其所在的城市,其地缘属性能够让当地的人民群众对球队产生天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份归属感和荣誉感超越足球竞技本身,来自于人民群众和家乡之间的纽带。无论是球迷还是非球迷,都有动力和热情参与到“苏超”之中。再加上江苏省内地缘因素所带来的天然话题度及各地文旅别出心裁的赛事包装,“苏超”才会真正为人所喜爱。这无关于竞技水平如何,也无论是否有球星、明星参与。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足球加快发展,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达到普及发展社会足球的目的,并推动社会足球与职业足球互促共进。
而“苏超”所代表的社会足球,以及中国职业联赛所代表的职业足球本就不应该是对立且冲突的。社会足球应该是普惠大众的,应该是全民参与的。在职业足球没有触及到的地方,社会足球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空缺的。“苏超”的成功与否或许不在于其是否能持续爆火,而在于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长期成为一项全民活动。
现在,“苏超”已经成为江苏13城当地群众的一项瞩目的活动。如果“苏超”的模式和经验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省市采纳,有越来越多的“苏超”出现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中;如果从城际到区际甚至到村际都能有社会足球赛事出现,那我们中国足球的普及度和参与度势必会大幅增长。届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上足球,并愿意参与到足球当中。有了这般坚实的基础,我们的职业足球还会差么?
足球并非只属于球迷,哪怕不懂什么是越位的人也同样可以感受足球的快乐,这才是“苏超”。与其妖魔化、抵触它,不如走进“苏超”赛场,去感受其那般热血和激情。我们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通过“苏超”热爱上足球的球迷,也会走入职业赛场,去观看高水平竞技所带来的快感,从而慢慢消除曾经对职业足球的那份偏见与芥蒂。“苏超”和职业足球之间需要一座桥梁,懂球帝也会为这座桥梁的搭建全力以赴。
中国足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需要去走。我们的足球或许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顽疾。但“苏超”的出现告诉我们,人们对足球的热爱可以是朴素且单纯的,这才是足球本该拥有的样子。中国足球需要未来,而人民群众才是中国足球的未来。